高平之戰:柴榮與劉崇的巔峰對決,一戰打斷北漢脊梁骨
2023/10/09

帝(柴榮)曰:「崇(劉崇)幸我大喪,輕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來,朕不可不往。」馮道固爭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力之強,破劉崇如山壓卵耳!」——《資治通鑒》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后周王朝開國皇帝周太祖郭威染病不能視事,隨著病情越來越嚴重,郭威自知命不久矣,于是加授自己的養子柴榮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判內外兵馬事,并行監國事,實踐上就是默認的接班人。正月十七日郭威去世,柴榮隨即繼位,是為周世宗。

郭威去世的消息傳到晉陽(今太原),北漢國主劉崇(后漢王朝締造者劉知遠的弟弟,后漢滅亡后,劉崇割據河東,是為北漢政權,北漢與后周是宿敵,為對付后周,北漢不惜對遼國稱臣,以換取遼國的軍事援助)遂決定趁后周國喪之際進攻中原。

劉崇動員北漢所有的機動兵力3萬余人,并向遼國求得1萬騎兵支持,總計4萬兵馬,浩浩蕩蕩向后周襲來。

二月,契丹遣其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兗將萬馀騎如晉陽。北漢主自將兵三萬,以義成節度使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武寧節度使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與契丹自團柏南趣潞州(今山西長治)——《資治通鑒》

潞州是后周在黃河以北的重要屏障,一旦丟失,后周的黃河防線將迅速崩潰,面對危局,新繼位的柴榮力排眾議,親率周軍主力北上御敵。柴榮的部署為:

詔天雄節度使符彥卿引兵自磁州固鎮出北漢軍后,以鎮寧節度使郭崇副之;又詔河中節度使王彥超引兵自晉州東出邀北漢軍,以保義節度使韓通副之;又命馬軍都指揮使、寧江節度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清淮節度使何徽、義成節度使白重贊、鄭州防御使史彥超、前耀州團練使符彥能將兵先趣澤州,宣微使向訓監之。

——《資治通鑒》

三月十九日,周軍與北漢軍在高平遭遇,雙方在此展開激戰,北漢軍失利,遂退往高平南之巴公原(今山西晉城市高平市與澤州縣交界處的巴公鎮)列陣,憑借險要地形與周軍周旋。彼時,周軍主力尚未完成集結,柴榮所部親兵不過萬人,而北漢軍加上遼軍騎兵有4萬余人,可謂眾寡懸殊,周軍見北漢軍人多勢眾,不由得膽顫。

劉崇見柴榮兵力單薄,遂主動向周軍發起進攻,甫一交戰,周軍將領樊愛能、何徽擅自率騎兵逃出戰場,所部步兵被北漢軍全殲,被俘1000余人。樊愛能、何徽的逃竄,使得周軍陣線松動,劉崇趁機發起總攻,周軍形勢萬分緊急,有崩潰之態。危機時刻,柴榮策馬沖入軍陣督戰,親率周軍從正面反擊北漢軍。同時命令宿衛將領趙匡胤、張永德各率2000騎兵,從左右兩翼側擊北漢軍。

在柴榮、趙匡胤、張永德三面反擊下,北漢軍大敗,北漢第一名將張元徽被周軍陣斬,北漢軍為之氣泄。

不久后,各路周軍相繼抵達戰場,柴榮率軍反攻北漢軍,大破之,斬殺北漢樞密使王廷嗣,并一路追擊至高平,北漢軍全軍覆沒,劉崇僅領百余親兵由雕窠嶺(今高平西北)逃回晉陽,是為高平之戰。

高平之戰是柴榮繼位后的第一仗,此戰,柴榮力排眾議、親冒矢石,并在關鍵時刻用自己的勇武扭轉了戰局。高平一戰全殲北漢主力,此后直到北漢滅亡,二十余年北漢不敢正視中原。

精選推薦
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