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道教中的三位女道士,一位被宋徽宗召入宮,兩位渴望羽化登仙
2023/07/13

引言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淵源于古代巫術、秦漢時神仙方術和黃老學派的道家思想。

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最早大約始于東漢末年的「太平道」與「五斗米道」。

兩晉以后,道教成為官方宗教,形成了儒、釋、道三教鼎立的局面。

及至唐代,道教已被尊為國教,明萬歷以后趨于衰弱。

道教思想沿襲老子學說,主張「專氣致柔」,與求渡來世的佛教不同,道教渴望達到的是「長視久生」,通過各種方術的修煉工夫,得以「道成仙」。

碧霞元君,道教重要神明

道教稱男道為「乾道」,稱女道為「坤道」或「女冠」,二者同為道教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便為您簡要介紹女道這一群體的精神面貌。

女道之緣起:蘭心蕙質,陰陽相調

古代男子年及二十需行戴冠禮以示成人,而女子不戴冠,只有女道士戴冠,因而以「女冠」特指女道。

《宋會要輯稿·道釋》中記載:「……熙寧元年(宋神宗元年),道士萬八千七百四十六人,女冠六百三十八人……十年,道士萬八千五百一十三人,女冠七百八人。」

可見此時女道人數在全體道士中雖占比不高,但也并非小數目。

導致女性紛紛入道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點:

一是宋代社會的崇道風氣。

宋代統治者推崇道教,斥巨資大興土木,修建多個道教宮觀供道士修煉使用。

另一方面,宋代重文藝的風尚道教的典籍、文化受到大力傳播,如歷代編修的《道藏》中收錄了各種道教典籍,宋代編纂的《萬壽道藏》被宋徽宗大量印刷,道教題材也成為宋代繪畫的主要題材之一。

這些舉措擴大了道教在全社會的影響力,為道教信眾的擴張提供了基礎。

二是宋代女子教育的重視。

宋代社會普遍認為,女子應該學習文化,尤其是士大夫女眷更應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宋高宗言:「

……書不惟男子不可不讀,雖婦女亦不可不讀……

宋代女詞人層出不窮,最為著名的李清照被稱為「千古第一才女」,更有朱淑真、顧太清一系列優秀的女作家,她們與男子一樣閱讀經傳,得以接觸到道教典籍與思想,一些蘭心蕙質的女性因而潛心向道。

三是道教本身所具有的女性符號,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與其他多少帶有性別歧視的宗教不同,道教從其文化源頭上便給予女性重視。

道家提倡「一陰一陽之謂道」。

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寫道:「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是說陰陽二氣同時生于太極,男女沒有分別,原本都是由宇宙化生而來,最終都能歸于「道」。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此處說的是陽所代表的男性與陰所代表的女性,陰陽二氣交合形成萬物,二者缺一不可。

《太極圖說》

莊子《逍遙游》中有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

道教神明之一的后土皇地祇貴為大地之母,地位僅次于三清和玉皇大帝,她掌管著陰陽,孕育萬物;西王母又稱瑤池金母,她歸為女仙之首,凡間女子得道成仙后,首先要拜謁的便是她。

這些女性神明身為道教所推崇的逍遙自由的「至人」,頗有母系社會中大母神之風范,神界的女神正與凡間的女冠相對應。

在佛教中,女子需轉世為男身才有機會獲得救贖,而道教一開始就為女性提供了達到「長視久生」之愿景的可能

姑射神人

女道之出身:一心向道,清凈自守

在男尊女卑的綱常倫理社會中,道教的存在為夾縫中求得生存的女性提供了一線生機,道教思想不僅是她們的思想慰藉,更是她們實現自身價值的出路。

慕道而出家的女性數不勝數,她們因為各種原因選擇出家入道。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依循道教之貴柔思想,心向道教。

以北宋的女道陳瓊玉為例,《金華府志》有載:姓陳,名瓊玉,金華人……初不識字,忽能詩詞,為人言禍福悉驗。年方十七時,一日邀其兄出游,其兄乘舟而行,而瓊玉行于水上而衣帶不濕

她對旁人說起曾于水中遇婺女星君,婺女星君引她直到蓬萊。婺女星君是陳瓊玉所在的金華地區的守護神靈,此來是為度化她入道。

宋徽宗政和七年,陳瓊玉由于其事跡受到召見入宮,賜號妙靖煉師。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陳瓊玉十七歲時便異于常人,本不識字,忽然作詩屬文,言福斷禍頗為靈驗,又能行于水面之上,隨后遇見婺女星君,追隨其入道修行,并采用辟谷等修煉方法,斷絕飲食,「不火食,唯飲酒啖生果」。

像陳瓊玉一樣的女道不在少數,她們大多出身下層,或因個人志向,或因不滿于世俗婚姻而選擇了道教作為人生新的出路

其次,另有一些女子心懷不渝之志,為守氣節毅然如道。

士大夫多懷愛國之志,因而南宋的破滅對于他們來說無異于迎頭痛擊,面對山河破碎的痛徹心扉與身世浮沉的悲憫無力,他們或是以身殉國,或是立志入道,對于女性而言也是如此,王清惠便是這樣的一位女道。

王清惠

她是宋恭帝宮中的昭儀,然而她并非以色事主之人,而是工于屬文,主上多悅其德。

都城臨安被攻破時,宋恭帝即大量宮人一同被俘,王清惠自然也在其中,在到達大都后,她便請為女道以脫離塵世紛擾。

在北上大都的路途中,她眼見北人的鐵蹄踏碎故土的大好河山,只剩滿目瘡痍,悲憤而作《滿江紅》,詩中有云:

龍虎散,風云滅。千古恨,憑誰說。對山河百二,淚盈襟血。客館夜驚塵土夢,宮車曉碾關山月。問嫦娥,于我肯從容,同圓缺。

面對國破家亡,她深感國破家亡之痛與無處安身之凄苦,但

她不愿忍辱求榮,寧愿清凈自守,因而向嫦娥訴說,以求與月同在,永生不滅,這正契合了道教羽化登仙的追求

女冠之品性:文采斐然,潛心修煉

莊子筆下的姑射神人「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可謂適性逍遙,宋代的女道之形態也是如此,她們不似塵世女子一樣以脂粉示人,高潔脫俗、仙風道骨。

她們或文采奕奕,與高雅文士相往來;或潛心修煉,以求羽化登仙

在宋代,女道與文士作詩往來是一種常態,詩人尊稱她們為「姑姑」,雙方如一般文人雅士一樣交流文學,詩人常常贈詩于她們以贊美其風流雅致,頗有惺惺相惜之感。

陸游曾作贈詩《送紫霄女道士四名謝君二首》,詩中的女道士體態高雅,清新脫俗,詩的最后兩句表明她超然世俗,渴望羽化登仙以擺脫塵世的心愿,詩云:

道骨仙風凜不群,清秋采藥到江村。自言家住云南北,知是遺塵幾世孫。

女冠服飾常被稱為「鶴氅」,鶴在道教中時長壽的象征,同時鶴自由自在的生活也是道教所追求的逍遙的一種體現,因而道士常常以鶴自喻。

道教服飾

孫不二是全真七子中唯一的女道士,清凈派的創始人,號清靜散人。

她曾作詩道:「孤云野鶴無拘束」,表達自己過著野鶴般無拘無束、遠離塵世的生活。

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張「道通為一」,認為人與宇宙本來具有一體性,人自宇宙化生而來,也可由心性修煉而回歸宇宙。道教的修煉方法不一而足,其中一丹學最為著名。

葛洪是東晉道教理論家,也是著名的煉丹學家和醫藥學家,道教外丹理論的奠基者。他的外丹學強調「假求于外物以自堅固」。

唐代的道教理論家司馬承禎、吳筠主張性命雙修,由此,道教的神仙學由外丹學走向內丹學。內丹學的基本觀點為:人是天地宇宙至精至靈的產物,因此,人無需求于外丹方術。人的一身即為爐鼎,一心即為神室。所謂金丹之提煉,只在一念之間,重要的是「心煉」。

女道對內丹學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其中曹道沖的真人派與孫不二的清凈派在女丹修煉歷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孫不二像

孫不二著有《女功內丹》,其工夫主張「太陰煉形」,被贊為仙家上乘功夫;曹道沖的真人派以《靈源大道歌》為經,主張清凈工夫,專氣致柔。

她們的工夫皆是同時專注于外煉與內煉,以煉性為主,最大程度發揮了女性柔弱之性,契合道家柔弱勝剛強的思想,因而對后世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結語

宋代女道的貢獻不僅在于道教內部理論的延展,更在于她們對于整個社會的導向作用。

首先,她們文采斐然、清新秀麗的形象為其他女性樹立了典范,鼓勵她們敢于擺脫世俗的束縛,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其次,女道在文藝方面的突出貢獻涵蓋了詩詞歌賦、音律繪畫等多個領域,極大豐富了宋代的文學成就與審美精神。

宋代女道代表了一群蘭心蕙質,氣節不輸男子的獨特女性形象。

她們遵循道家抱虛守靜的思想,遺世獨立、飄然自得。

她們的形象活躍于道教典籍與民間傳說之中,在歷史長河的繪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老子》

《全宋詞》

《全宋詩》

《宋會要輯稿·道釋》

精選推薦
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