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咸陽,有一座山,名叫梁山。
山名或許鮮為人知,但山上的陵墓卻舉世聞名。
這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
兩位皇帝的合葬寶地,不乏離奇神秘之事。它意外地躲過盜墓賊之手,至今仍保存完好。
乾陵墓前恭敬地矗立著61個石人,他們高大挺拔、氣勢磅礴,頗具盛唐威儀。但這些石人,有個奇怪的共同點:沒有頭!
石人之頭,成了千古之謎,不知緣由,更不知去向,這給了世人無限臆想的空間。
直到1971年,兩位農民的偶然發現,揭開了這深藏千年的秘密……
長孫皇后去世的那一年,14歲的武則天被唐太宗李世民選入后宮,受封五品才人。年少的她姿容妍麗,為此,太宗賜了她一個名字:武媚。
武則天在太宗宮中侍奉了12年,她智慧果敢、機警善辯。唐太宗欣賞她,但與她并不親厚。
一次偶然的機會,武則天與太子李治暗通情意。二十六七歲的武則天在千嬌百媚之余,又平添了些成熟知理,李治完全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太宗駕崩,李治稱帝,是為唐高宗。武則天借著王皇后打壓蕭淑妃的東風,從感業寺重返后宮。
李治不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他與武則天,不僅是情投意合的人生伴侶,更是互相成就的政治伙伴。
唐王朝初期,世家門閥傾軋嚴重。李治廢掉了世家支持的王皇后,把庶族出身的武則天推上了中宮寶座。這極大地打壓了世族勢力,鞏固了至尊的皇權。
武則天成為了丈夫手中最鋒利的匕首,她有政治才干,會心機謀算,逐漸參與了唐王朝的中樞決策。
在一次次的政治漩渦中,武則天得到了歷練,她的政治手段漸趨成熟。李治患風眩之癥,武則天以皇后身份攝政,走向了權力巔峰。
不久,唐高宗李治駕崩,留下遺詔:軍國大事悉以武后之命是從。中宗、睿宗相繼即位,武則天臨朝稱制,她的權力時常受到阻礙。
公元690年,武則天索性定國號為周,踐祚做了女皇帝。
女皇執政,必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武則天用她充足的政治經驗,以鐵腕姿態穩定了政局。
她平定了徐敬業等人的叛亂、改善了與西北各民族的關系;大力發展科舉,收攬天下人才;獎勵農桑、輕徭薄賦;納諫從善,積極推行改革。
雖然她濫用酷吏,有專權擅權之嫌,但總的來說,她瑕不掩瑜,是一位有為之君。
公元705年,武則天安然離世,她去除帝號,以大圣皇后之名,與丈夫李治合葬乾陵。
八百里秦川之上,乾縣城北,梁山巍峨屹立。山上有三峰,北峰高聳入云,東西二峰雙峰對峙,氣勢恢宏,蔚為壯觀。
這里是女皇武則天為自己和丈夫選擇的百年吉地。相傳,陵墓選址者,是唐代著名星象學家袁天罡和精通天文歷法的太史令李淳風。他們都覺得此山與北斗相交,是難得一見的寶地。
從高處望去,北峰如美人臉,南邊雙峰宛如美人雙乳。整體山勢好似一位體態優美的「睡美人」,枕梁山、踏渭河,舒展著曼妙身姿。
此地極利女主!
高宗武皇之時,王朝鼎盛,國庫豐盈,乾陵的地面建筑精致奢華、巧奪天工。
乾陵的地下,據說埋葬著500噸巨額的奇珍異寶。隨葬品價值連城,這必然會引來不軌之徒。
一千多年來,無數盜墓賊「光顧」乾陵(有名有姓的就留下了17位),他們使盡手段,卻連乾陵地宮門的位置都沒有找到。他們的結局都是一樣的——無功而返。
其中有三次盜挖乾陵,是有規模、有組織的,挖掘的發起者更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第一位,就是那大喊「我花開后百花殺」的唐末起義軍首領黃巢。他帶著浩浩蕩蕩的四十萬人去挖掘乾陵,在梁山挖掘了40米深,一無所獲,只能放棄。如今,梁山西側仍有深溝,名為「黃巢溝」。
第二位,是五代十國時期盜盡天下唐陵的崇州節度使溫韜。據說他曾經三次帶人挖掘乾陵,每每上山,都是狂風呼嘯、雷電齊鳴,溫韜心中畏懼,遂就此作罷。
第三位,是不懷好意的國民黨將領孫連仲。他以護陵為由,在乾陵附近扎營,多次打著「演習」的旗號炮轟乾陵。每至此時,乾陵天雷滾滾,與炮聲應和。孫連仲也被嚇退了回去。
乾陵的墓主身份尊崇、執掌天下權柄,陵山附近怪事頻出、神秘莫測,后世之人深為忌憚。乾陵也因此得到了保全。
乾陵的構造與長安城十分相似,有兩重城墻,分為宮城、內城、外城三部分。宮城的南門,又名朱雀門,門外有武則天親手為高宗書寫的「述圣紀碑」和為自己立下的「無字碑」。
朱雀門旁,有一群站立的石人石像,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計61尊。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61尊石人都沒有頭!
煙靄漫漫,老柏蒼蒼,倦鳥倚枝計朝暮,青驄踏影逐春秋。
燕雀門外,石人枕風而立,恭敬拱手,守候著一對帝王夫妻。
六十一尊石人的身量大小與真人無異,高一米五到一米七。他們身穿圓領短袍的胡服,腰掛官員魚符,不像中原人士,更像來自藩屬之地的異域人士。因此,石人群被命名為「六十一藩臣像」。
修建伊始,這六十一藩臣,是站立在兩間側殿中的。歷經千年,大殿早已無存,石人也就暴露在外了。
石人的背部均刻有字跡,清晰交代了他們的身份和名字。這些名銜,多數已然模糊,只有極少數尚可辨別。
據傳,六十一藩臣像是武則天逝后,由唐中宗李顯刻立的,目的是闡揚高宗和武后的徽烈,復現萬邦來朝的盛景。
微光爬上斑駁的石像,引出了困擾了千百年的難題。石人的頸部,都有斷口,或是齊整、或是極不規則。
無一例外,都缺失了頭。
有人猜測,他們本來就無頭。還有人猜測,他們的頭是被那些氣急敗壞的盜墓賊砍掉的。甚至有人猜測,他們的頭是八國聯軍侵華時洋人打掉的。
這個謎底,直到1971年,隨著當地兩位農民的一個重大發現才被揭開!
這年秋末的一天,陜西乾縣姑婆嶺村兩個農民正賣力地干著農活,他們感覺鋤頭碰上了堅硬的東西,于是不斷深挖,竟然挖出了一個碩大的石刻頭像。
農民驚呼:「是石人頭!」
生長在乾陵附近的人們,從小就聽著六十一藩臣石像無頭的傳說。如今這石人頭像,發髻奇特、濃眉大眼、八字胡須,莫不是?
隨后,考古專家聞訊趕來,他們在附近又接連挖掘出了幾十個石人頭,專家把石頭與石像身子進行比對,不出所料,二者吻合!
可見,石人有頭,只是不知何時,什麼原因掉落了。
至于掉落的緣由,專家推測無非就是兩種,天災與人禍。
考古專家們大多持著天災的觀點。因為他們考證,在明朝嘉靖年間,陜西華縣發生了罕見的大地震,這場地震震級達到了十一級,乾陵距離震中很近,所以也深受其害。
石人的頭部本身就要比身子脆弱,伴隨著地動山搖,石人的頸部斷裂了,翻滾著卷入泥土,隨著時間的推移,頭像越陷越深,深埋在了地下。
這種說法有科學依據,很容易讓人信服。但仍有人提出了質疑,石人無頭,有沒有一種可能,是人禍呢?
關中地區,古時常做古戰場,乾陵附近戰火不斷,石像自然也不能幸免。又或者後來西方盜賊潛入中國腹地,想把石人倒賣國外賺錢,但石人太大、無法搬運,就割下了石人頭顱。
不僅如此,關于石人無頭,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唐末混戰,有西域王公的后人來到乾陵,發現自己的祖先在給唐王守靈,一怒之下,他將石人砸毀。
外邦人在深夜踐踏了附近的莊稼,還故意告訴百姓,莊稼被破壞,是因為石人在暗地作祟,只有將石人頭砸毀,才能免除禍患。
不明真相的百姓們砸毀了石人,石人也就變得殘缺了。
無頭石人在風中佇立了一千多年的歲月。人們不停地幻想它頭部的模樣,1971年的這次發掘,讓石人頭重見天日。人們又在猜想,石人是怎樣缺失了頭部?
那一定是有無從言說的故事,石人不能開口自辯。或許,只有乾陵的蒼松翠柏,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每個到訪乾陵的人,都會被雄踞山巒的皇陵震撼,被宏偉大氣的門闕感染。
仰首是接天的無字豐碑,記錄著王朝最高統治者無上的權力。低目是虔敬肅立的石人石像,鐫刻著那四夷賓服、八方來儀的盛世大唐。
乾陵無盜,至今仍保存完好。高宗李治、武后則天,他們長眠于此,俯瞰萬里山河,談笑死生契闊。